“谷雨麦挑旗”,谷雨过后,正是加强麦田中后期管理的重要时期。当前我市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。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,也是赤霉病、白粉病及蚜虫防治的重要时期,抓好小麦中后期管理是夏粮丰收的重要一环。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温湿气候型病害,可防、可控、不可治,具有扬花期侵染、灌浆期显症、成熟期成灾的特点。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时,如遇上连阴雨或是阴天大雾天气,空气湿度大,极易造成赤霉病害流行,带来小麦产量降低、品质下降、小麦毒素超标(食用后可引起人畜中毒)等多方面严重危害。
受前期气温偏高影响,我市小麦抽穗扬花期比常年提前2天以上。恰遇连续阴雨天气(4月21 -23日),此次降雨正值我市小麦抽穗扬花期,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气象风险高。为抢抓有利时机,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,现提出以下防控指导意见:
一、防治原则
小麦赤霉病防治贵在预防,在病害常发麦区,要坚持“见花打药,主动预防”,紧抓抽穗扬花关键期,足量喷施药剂预防,有效降低病害发生和流行危害;在一般麦区要坚持“立足预防,适时用药”,在抽穗至扬花期如遇连阴雨、结露或多雾等天气,应立即施药预防,降低发病风险。
二、防治技术
当前小麦赤霉病防治以药剂防治为主,为提高预防控制效果,要掌握好以下三个关键:一是要掌握好防治时期。小麦齐穗至灌浆初期是赤霉病防治的最佳时期,也就是小麦扬花前后5-7天时间;做好降雨前或降雨间隙施药,只要喷药后8-10小时不下雨就有防控效果。如喷药后遇雨,雨后要及时进行第二次喷药补治;在首次喷施预防后,隔5-7天继续喷施第二次,确保防控效果;二是选准药剂、用足药量。有效药剂氰烯菌酯、丙硫菌唑、叶菌唑、氟唑菌酰羟胺、戊唑醇、咪鲜胺、嘧菌酯、多菌灵、甲基硫菌灵等及其复配制剂(丙硫·戊唑醇、多菌灵·三唑酮、氰烯菌酯·戊唑醇、氰烯菌酯·己唑醇、戊唑醇·咪鲜胺、肟菌·戊唑醇),按说明书推荐用量加水喷雾;三是提高喷雾质量。要把药液均匀喷洒在小麦穗部,保护穗子不受病菌侵染。
由于赤霉病难以防治和防治关键时期短,小麦中后期“一喷三防”应以赤霉病防治为主,兼顾其它病虫害。根据小麦病虫发生情况,把杀虫剂、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肥等与防治赤霉病药剂混合使用,统筹做好白粉病、麦穗蚜等其他重大病虫的防控,努力做到一喷多效,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。正在扬花期的小麦可能造成低温冷害,可在雨前结合赤霉病防治,加入1%尿素等有机水溶肥溶液,进行叶面喷雾,提升植株抗低温冷害能力,保花保粒。
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粮食研究所
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开封综合试验站
开封市小麦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
2023年开封市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南
2023/4/23 20:03:47 来源: 点击:
上一篇:2022年开封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建议
下一篇:棉花除草剂药害如何识别与补救?